全中国失业、失恋的人,都在这里

时间:2024-06-29 05:37:55来源:西安喝茶体验-西安喝茶推荐-西安品茶qq 作者:时尚


Sayings:

今天想聊一个,都在这里一到夏天就上热搜的全中地方:

云南。

前几天刷到新闻,国失又有云南人吃菌子中毒进医院了。业失

云南马龙一女子吃完菌子后出现幻觉,都在这里看到三个机器人在偷她的全中家,画面如下:


图源@人民网

云南每年这时候的国失新闻都大差不差,总结起来就是业失:

年年中招年年吃,拦都拦不住。都在这里

最后逼得菌子火锅店开锅前没收筷子。全中


@一米八甜美富婆

我以前一直没搞懂,国失云南人到底为啥这么痴迷于菌子,业失后来才发现是都在这里我狭隘了:

他们是痴迷一切“野生”的东西。

野生的全中食物,野生的国失文化,甚至是野生的心态。

如果你仔细回忆一下云南这个地方,就会发现:

泼泼水,摸摸黑,点点火把,一年几十个节日,一个比一个原生态。街上说躺就躺,上班想歇就歇,精神状态领先一个次元。

云南的“野生感”简单直接,用八个字就能概括:

不要束缚,只要舒服。

难怪我身边那些辞职后,想从工作压力中探出头获得片刻喘息的人,第一反应都是去云南。

城市化久了,就想野一把。

但我还是要劝你做好心理准备。

因为云南的“野”,可不止上面说的这些。


云南的“野生感”,最直接的来源就是:自然。

云南人真的离大自然太近了。

别的城市 citywalk,到了云南:菜市场walk,花卉市场walk;


@月米

出行不仅能打车,如果你想,你还能坐牛车。

牛车也会等红绿灯;


图源@建水警方

还有专门的“牛用停车场”。


@momo

云南人穿戴直接就地取材。菌子、八角、葫芦、松果,都能戴在身上。


@月米

出门跳舞缺个包,尿素、化肥袋子顶上。


@Sober

就连地名也跟自然有关,动物干啥我叫啥。





@TT(看过陈奕迅版)@特务兔@他其实挺不错的@歌德

云南人贴近自然的方式也很特别:爱它就吃掉它。

在云南人眼中:

“只要是绿的都是菜,只要是会动的都是肉。”

有人调侃,给云南人一碟蘸水,他可以把家门口的绿化带吃了。

没有一朵花在云南能逃过被吃的命运。


@泛立立立立 家那边的百花宴菜单

别人不敢吃的虫子,也是云南人的盘中餐。


图源 @We我们工作室

生物科普博主来到云南也要被餐桌上的物种丰富程度搞得眼花缭乱。

“这是啥?”

“这又是什么?”

“这是什么虫?”

云南人不仅要吃万物,还要执着地吃,尽兴地吃。

这一点在吃菌方面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。

所以你能看到云南人:

#不顾狗的阻拦和预警,偏要吃菌#


#地区吃菌中毒风险图变“菌子寻宝图”#


@盼小飞

#吃见手青中毒住院,出院后第一顿饭——野生菌火锅#


图源@无线昆明

#担心自己看中的鸡纵菌被摘走,守着菌子在山上过夜#


图源@新华社快看

可以这么说,别人是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但云南是直接把自己搬进了大自然里,融为一体了。

但这些还不是它吸引人的主要原因

云南的“野生感”之所以如此迷人,主要是因为:

他们把“自然”给学会了。


这就不得不提云南“野生感”的另一大特色:

“原始”。

不是不进化的那种原始,而是指那种纯粹。


对云南最大的误解

许多人一提到云南,就想到他们载歌载舞。但其实这是他们再日常不过的一种消遣方式了。

在云南,能用肢体的就不用语言,能用跳的就不用说的。

跳舞就像刻在了云南人基因里。

但更重要的是,这种日常的行为,却处处透露出一种纯粹的美感。

舞蹈本身是纯粹的:

云南的广场舞,男女老少都在跳。


@兔兔酱的旅游攻略

跳完一场不尽兴,再组小团跳一场。


别的地方中学生的课间操:《舞动青春》《初升的太阳》,队列整齐,横平竖直。

云南中学生的课间操:手拉手转着圈跳。


@蓓贝爱记录

跳舞的原因是纯粹的:

孩子出生,高兴,在产房门口跳一段。


图源@无线昆明

火车来了,开心,在车头前面跳一段。


图源@宣威融媒

甚至跳舞的装备都是纯粹的:

跳舞不能空着节拍空着手,所以云南人到哪儿都扛着音响。


手边没有音响咋办?那就扛着狗跳,扛着羊跳,扛着轮胎跳。


图源@掌上春城

最可贵的,云南的跳舞精神从来不是云南区域限定。

云南人:我们要跳到外省,走向世界。


云南阿姨们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拿着冰棍跳舞 @^0^

有句歌词,“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,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”。

在云南可能要反过来:

拍拍手、跺跺脚,你就幸福了。

我曾经看过一个对云南人跳舞的解读,挺动人的:


“摇摆的时候,整个世界都在跟你做朋友。”

这是云南人的生活态度:

把“过日子”看成是一项跟世界碰拳交朋友的玩乐项目。

“跳嘛,跳下去嘛,日子不也就摇摇摆摆地过下去了嘛。”

只要还能跳舞,就一定能过得好。


但要说最能体现云南人“充满野生感心态”的地方,我觉得是:街上

你去云南街上溜一圈,啥叫“野生感”一目了然。

比如云南人很爱随地大小躺,只要自己舒服就好,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目光。

骑车骑到太阳地,舒服,原地躺一会。


@这天

爬山捡酸枣,累了,直接躺下。


@一朵大呲花

小学生累了就当街躺倒,书包当枕头。


图源@昆明五华发布

躺,旷日持久地躺。


躺,甚至也能成为一种“家族传承”。


@阿象(大理旅居

KPI 和绩效,在这里是要放一放的。

因为云南人从不按成绩单过日子。

曾经有云南学生分享,他们高中老师去平原地区考察带回来的经验总结是:

“我们高原缺氧,不能学习那么长时间。”


@一颗大橙子

在云南,商家做生意也随性。

晚出早归,动不动就歇业。


@馥芮

爱给自己放长假,过年歇业能从 1 月初歇到三八妇女节。


@高速旋转老太太进入美国

放假的理由也完全“从心”。

#挣不到钱,先休息吧#


@椰耶吐司_

#连续上班一个月太累了,先休息吧#


@大吉大丽

#带员工上山捡菌子放假 3 天,捡不到就再多放几天#


图源@娱头有料

我的朋友@月米 去年裸辞之后一直窝在云南,她最大的感受是:

“云南人生活的标尺永远在自己手里,刻度自己说了算,自负盈亏。”

说真的,心态上的自负盈亏其实是很难的。

但云南人做到了。

在整理云南素材的过程中,有两个故事特别打动我。

一个是@我不行了 分享的,她寄住在云南白族房东家里,房东某天邀请她一起上山,带她去祖坟“野餐”。


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云南果园。

@月米 路过一片果园,门口嬢嬢热情邀请她进去摘桑葚:

“多摘几个装着,不怕的噶。

很多桑葚坏了,还有些掉在了地上。@月米 都替嬢嬢焦虑。

结果嬢嬢说:

不怕的噶,都是要吃掉的东西,留着整什么,掉了给小鸟吃了也行啊。”


@月米

“不怕的嘎”,是云南人常说的话。

不在意外界的规训,永远巴心巴肝待自己,日子过不好这件事,从来不怕的嘎。


云南方言里,有两句经常说的话:

“悠悠呢。”

“坦坦呢。”

意思是慢慢来,日子要悠悠地过。

这可能是云南那股野生劲儿的来源。

不是想明白了,而是先别想了。不是活通透了,而是既然活着,就先高兴点再说。

所以你能看到他们跳跳舞,跺跺脚,再哈哈笑一笑。


图源@云南网

看到他们在医院插着管吸着氧打牌。


图源@看上虞

看到高速公路上堵车,一群人下车开始跳舞。


图源@开屏新闻

属于云南的生活哲学是朴素的,但也绝对够野。

这是云南本身,比它的菌子还有感染力的根本原因。

在云南停留了近一年的@月米 ,曾经见过无数从大城市去到云南又离开的人,她也坦诚,自己终有一日也会离开那里。

其实云南与许多其他的“逃离目的地”一样,寄托了我们对于另一种生活的想象。

但每个人也都清楚,生活始终保留着它残酷的一面,云南只是一个短暂的笑脸。

可再短暂,笑脸也是有用的。

因为琐碎的日常正煽风点火,日复一日的生活正熄灭我们。

我们迫切地需要保留住一点火苗,保留对于那种简单的、反现代的、“野生”生活的信任。

而云南适时出现,为我们添了一把柴。

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和眼花缭乱的菌子交相呼应,载歌载舞的人们和随心所欲的态度相辅相成。

它们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安慰将我们包围。

所以,保住火苗真的很重要。

它是今后无数场篝火晚会的基础。

撰稿:三花

责编:许无

素材来源:@人民网 @建水警方 @We我们工作室 @红星新闻 @无线昆明 @宣威融媒 @掌上春城 @昆明五华发布 @新华社快看 @云南网 @看上虞 @开屏新闻 @娱头有料;@一米八甜美富婆 @月米 @Sober @TT(看过陈奕迅版)@特务兔 @他其实挺不错的 @歌德 @泛立立立立 @^0^ @阿象(大理旅居 @这天 @一颗大橙子 @一朵大呲花 @馥芮 @盼小飞 @高速旋转老太太进入美国 @大吉大丽 @兔兔酱的旅游攻略 @椰耶吐司_ @蓓贝爱记录 @我不行了;剧集《欢天喜地七仙女》《还珠格格》

晚祷时刻:

升起篝火,

大家快乐的地方见。


再次提醒:

作为一个成熟的人,

一定要吃成熟的菌子!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